11月12日下午,滨湖校区“阅+历”读书讲堂第五讲开课。本次讲座以“经典传承与文化浸润”为主题,特邀文学院副院长、硕士生导师、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甘松教授担任主讲嘉宾,聚焦《唐诗三百首》的传播与欣赏。校阅读推广人、外国语学院吴蓓老师担任主持人。本次讲座旨在深化校园阅读文化,提升学生人文素养,通过“唐诗”这一中华文化瑰宝,激发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学的热爱与思考。
讲座伊始,主持人吴蓓老师简要介绍甘松教授的学术背景与研究专长。甘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,尤其在唐诗传播史领域成果丰硕,其北大访学经历更丰富了跨文化视角。吴蓓指出本次讲堂通过专家引领,帮助学生“从阅读中历练人生”。
讲座中甘松教授以亲切互动的形式开启主题,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层层展开:为什么《唐诗三百首》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选本?其在古代与现代的传播方式有何异同?当代读者如何科学欣赏这部作品?甘教授指出,《唐诗三百首》自清代蘅塘退士编选以来,因其“精选精编、雅俗共赏”的特质,成为启蒙教育的基石,而现代数字化传播则赋予其新的生命力。

期间,甘松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,结合历史案例与诗歌实例,引导学生步入唐诗的瑰丽世界。他首先剖析了《唐诗三百首》的传播路径:在古代,通过私塾教育、手抄本和刻本流传,强调“口耳相传”的浸润式学习;在现代,则依托出版、影视和网络平台,实现“跨界融合”,如“诗词大会”等节目让唐诗走入大众视野。他提出欣赏唐诗需把握“四重境界”:从表层意象感知,到修辞技巧分析,再到深层精神寄托,最终升华至整体审美风格的体悟。讲座过程中,甘教授鼓励学生培养“诗心”,即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与诗意,通过诵读和创作提升个人修养。

最后,甘教授寄语青年学子: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唐诗能提供精神滋养,倡导大家“修学储能”——即拓宽视野、科学求知,将传统文化融入个人成长。他引用白居易“文章合为时而著”的名句,强调文学的时代价值,呼吁参与者以唐诗为媒,增强文化自信。参与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,并计划在课余深化唐诗的研读。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盛宴,更是滨湖校区推动素质教育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。(教务处: 方晓磊)